阅读中,识字不是目标,目标是孩子读书时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原北京四中语文名师李厚仪:中文分级阅读启蒙是否有必要?

2021-12-06 15:04:13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蔚斐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在英语领域,分级阅读是比较好的启蒙读本,英文分级阅读在编订时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能帮助孩子逐步实现独立阅读。

  那么,在中文学习中,是否也可以通过分级阅读实现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呢?中文分级阅读是否有必要?中文分级阅读的难点在哪?

  “成长的可能”编辑团队对话了原北京四中语文名师李厚仪,本文将以口述的形式呈现李厚仪对于中文分级阅读的思考。

  受访人介绍:李厚仪,曾用名:李雄,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龙之门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微博“厚仪阅读”教育博主。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考生栏目主讲作文,现在每周六晚上在微博上直播亲子阅读。

  39d5429ee41beb28e541d782706e849.png

  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

  龙之门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 李厚仪

  #1

  中文分级阅读的难点

  中文的分级阅读比较难做,语文这门学科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最没有逻辑性和体系的。有一个家长问我:“李老师,为什么一篇语文课文放在初一,不放在初二?有什么依据吗?”没有依据。中国的孩子,小学可以读西游记,80岁也可以读。同样的文学作品在不同年龄来读是不一样的,经历不同,感受也不同。一篇文章放在哪个年龄段没有严格限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文章的生字量和篇幅的长短。

  中文分级阅读,或许能找到一个依据,比如生词量、难易程度,每学完一级你的识字量达到什么程度。但是这个依据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从语文专业角度来看,为什么这100个字是一级?不同级的两个字有什么差异?不能说笔画多就是第二级。中文难就难在这里,它不像英文有词根。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启蒙阶段有一套“教材”,让孩子能通过阅读识得多少字,但是识字最好的方式不是分级阅读,分级以后,孩子接触到的阅读反而窄化了。

  所以中文分级更多的只是概念。中文分级的难度在于,中国老祖先学中文不是按分级来的,最多会有小学和大学的区别,小学学的是洒扫应对,先做人再做学问,这也是家庭教育的范畴。有了这些储备之后,再学大学。

  有些分级阅读为了让孩子识字,自编了一个故事,目的就是为了重复某个字、某个词。其实没有太大的价值。这种启蒙,不是以文本的方式输入的,是以单字的方式输入的。这样的输入功利心太强,且文本没有文学价值可言。

  逻辑分级比较难做,这也是中文分级这么多年没有做成的原因。很多分级的逻辑,自己也无法自圆其说。

  #2

  中文阅读的关键是选择文本

  中文阅读选文本是关键。市面上有很多分级阅读丛书,文本选择按文本长短、难易来区分,但这也是相对的,难易没有标准,更多的是一种感觉。

  以《龙之门大语文》为例,这套书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分级阅读,但它有一个坡度。坡度和梯度是有差别的。什么是梯度?楼梯是一台阶一台阶地走,很累。坡度是缓慢的,不知不觉间你就已经走上去了。但是,这也很难界定什么是坡度,什么是梯度。概念提出来容易,真正很难做到。

  《龙之门大语文》的选文就比较注重逻辑和坡度。

  比如,谈母爱主题,如何选择文本?第一篇,选的是老舍的《母鸡》;第二篇,是孟郊的《游子吟》;第三篇,泰戈尔的《母亲》。

  体裁上,三篇选文涵盖古今中外,中国现代散文、古诗、外国诗歌都有囊括。从内容上看,《母鸡》是童年时期的母爱、《游子吟》是青少年时期的母爱,《母亲》是泰戈尔老年时期回忆母亲的文章。从内容上看,这三篇选文讲述了母爱不仅是伟大的,还是永恒的,贯穿人的一生。第四篇文章,选的是宋凌云的《忆父》,是一首古诗,讲的是父爱。这四篇文章合在一起的主题是:母爱永恒,勿忘父爱。

  《龙之门大语文》选文组合不是随意的,是有想法有考究的。

  “母爱”主题是依据线性的思维方式所选择的文本,还有一种,是纵深的文本。比如,大自然的四季主题,是如何选择文本的?

  第一篇选文是陶渊明的《四时》,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这是一首意境很美的古诗,孩子最大的收获是在审美和意境上面有很大提升。但是从内容维度上而言,这首诗依然是对四季特点的简单描述;

  第二篇选文是《小猫种鱼》,是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花生。小猫看见了,就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很多小鱼呢。这篇文章和《四时》不同,已经不是在描述四季的特点,而是在描述四季之间的关系,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种什么能收获什么,种什么不能收获什么?这是四季的关系;

  第三篇选文是《枣树》,大概文意是: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成熟,到了秋末冬初,枣子变红了,树上像挂满了灯笼。这时候主人公摘下一颗放到嘴里咬一口,很甜,心里不由得感激种枣树的人。这个故事相比前两篇,又往前进了一层,不仅是描述四季的特点和关系,还讲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恩;

  最后一篇选文是一首简单的、韵律感十足的童谣,叫《小鸡》,孩子唱完之后非常开心。这时候,老师说,孩子们,其实除了大自然有四季之外,人生也有四季,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就是儿童时期。这首童谣传达的就是童真的美好。

  这四篇选文的逻辑是纵深递进的,能让孩子对四季的领悟由浅入深,由四季的特点到春种秋收的关系,由大自然到人生。

  有人问,中文分级阅读的内容形式有要求吗?比如,年龄较小的孩子是否更适合韵律感的诗歌、童谣?

  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接触过一个孩子,他在国际学校上幼儿园,英语水平很好,但汉语说不利落。《龙之门大语文》第一册是从一年级开始的,他作为一个国际学校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学习,其实是有难度的。老师刚开始很痛苦,孩子的中文都说不利落,上课很难听懂。后来老师把一节课拆分成两节,用这样的方式上了一学期,孩子的进步非常快。

  他的妈妈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孩子回家后没有做作业,就在玩,妈妈狠狠批评了他。随后,孩子哭着去做作业,妈妈在卫生间给他洗衣服。孩子写完作业后从背后抱住了妈妈,脱口而出说:“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妈妈一下子就落泪了。她最感动的不在于孩子会背这首诗,而是在那一刻,孩子对于这首诗运用的场景特别贴切,说明孩子理解了这首诗。一个国际幼儿园的孩子能把这首诗领悟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所以,你别看有些孩子年龄小,觉得好像应该给他读童谣、读浅易的东西。其实不然。曹雪芹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中借林黛玉之口说:“见了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一开始学习,还是要学雅的东西,过于浅易不是好事。

  #3

  亲子阅读比分级阅读更重要

  阅读最关键的点是兴趣,努力培养和呵护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是所有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事。这是起点,有了起点,才会有后续无限的可能。有了兴趣之后,其次就是引领,就是方向的问题,不让孩子走偏。

  分级阅读很容易把家长引领到功利的目标当中,希望孩子通过分级阅读达成多少识字量。

  很多人问我,在学龄前,识字是不是比较重要?其实识字不是目标,目标是孩子读书时的趣味性和成就感。一个人对一件事能不能产生趣味,除了一开始好玩之外,更多的持续的动力来自成就感。

  阅读应该是有趣的,阅读和语文课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什么?阅读不会讲生字、词义,不讲背景、文学常识,不需要背记。所以,家长引导孩子读书时的关注点什么是很重要的。第一,阅读需要提出问题。不能读了半天没有问题。第二,提的问题能不能提到点上?所以,阅读是需要带着思考去读的。

  我现在特别想做的事,是引导家长带孩子去读书。现在的部分孩子读书提不出问题,读完就完了,亲子阅读不是家长读、孩子听,或者孩子读、家长听,这样的做法,孩子的读书素养得不到提升,家长的引领环节是缺失的。

  亲子阅读中需要家长做的就是引领,孩子提不出问题时,家长能提出什么问题?所以我现在每周六晚上在微博上做读书直播,希望做的是带领家长,以成人的视角和经历引导孩子阅读。

  家庭教育是未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但是,想要“培训”家长是很难的,成人的思维很难改变,想通过家庭教育改变一个成年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家庭教育最大的价值是互相碰撞、彼此提醒。一般情况下,其他优秀家长的行为会对其他家长起到提醒的作用,他们能通过别人了解到原来这样做家庭教育效果更好,从而反思、借鉴。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要引起家长对读书的重视,能让中国的下一代开始读书,把时间精力从网络上移过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所以,家长要有读书的意识,也要有读书的方法。

  我有一个读书打卡群,刚开始是几个好朋友建了群,每天晚上让孩子读书打卡。在打卡群里需要做的,第一是每天发一条孩子读书的视频,第二是每天带着孩子看看别人读的。听别人读的过程会激发孩子想读的欲望。除此之外,群内还有阅读点评,还设置了激励措施,阅读排行、积分、兑换礼品等活动都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这件事最大的目的是营造读书氛围。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这就是家长可以给孩子营造的氛围。为什么建群让孩子更喜欢读书?首先,群里都是熟悉的好朋友,孩子一看其他朋友在读书,他也想读。第二,大家读的都是优秀的文本,还有点评、比赛和奖励机制,孩子就更来劲了。

  让每一个孩子热血沸腾地想读书,就是这个群最大的目的。这也是家长可以借鉴的、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相关阅读:

  原北京四中语文名师李厚仪:学好语文,为什么首先要阅读?

  原北京四中语文名师李厚仪:阅读,为什么如此迫切?

  如有更多关于语文和阅读问题想要探讨,可关注李厚仪老师的微博号:厚仪阅读。或添加微信交流:13621152753,备注“成长的可能”。

  END

  本文作者:张蔚斐

 fdd973208dcd33e8431b6a5b7a50bf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