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谁学和拼多多,难道只是这些表面的相似吗?

百亿跟谁学的真实面目

2020-02-29 16:55:11发布        作者:信口说  

  编者按:教育培训行业,跟谁学是一家让人看不懂的公司。本文作者写道,而走出教育培训行业,还会发现跟谁学和另一家公司极其相似——拼多多。

  跟谁学和拼多多,难道只是这些表面的相似吗?本文试图挖掘两个公司之间更多本质性的相似,寻求在跟谁学和拼多多成功的背后,那些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全行业都亏损的情况下,一直没看懂跟谁学为什么能保持高增长且盈利的。

  前不久,前新东方副总裁潘欣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道,作为新东方十二年的老员工、新东方在线的COO,潘大叔这样的行业老兵都看不懂的跟谁学,究竟是何方神圣?

       没想到他后来做得这么大,我还真没注意。他很少在公众媒体露面,很多人都不再关注了,因为也听不到他的消息。

  对于跟谁学的创始人陈向东,很多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的印象已经变得模糊。

  就在大家都看不懂、看不到细节的情况下,跟谁学已经低调地成为了中概股第三大教育公司,仅次于好未来、新东方,市值在2月19日达到106亿美元。这一天,跟谁学只用了不到6年,而新东方和好未来在2017年达到100亿美元的时候,已经分别发展了24年和13年。

  如果我们走出教育培训行业,会发现跟谁学和另一家公司极其相似——拼多多。

  同样地让人看不懂。五环内的人看不懂拼多多,直到拼多多上市后,才蜂拥而上研究“消费降级”和尝试拼单;教育圈的大部分人看不懂跟谁学,因为在线教育全行业巨额亏损,除了跟谁学。

  同样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拼多多成立一年用户破1亿,两年破2亿,三年上市,四年用户破5亿,收入2018年131亿元,2019年将超200亿元;跟谁学2017年才转型,2018年的付费人次就达到76万,2019年突破270万,连续四个季度实现收入超4倍增长,2019年收入21亿元。

  同样成功打破了双巨头割据的局面,顺利上位。拼多多成功避开淘宝、京东两大电商巨头的竞争,迅速崛起成第三大电商平台;跟谁学避开了好未来、新东方两大巨头的竞争,已经成为第三大美股教育公司。

  跟谁学和拼多多,难道只是这些表面的相似吗?

  在经过进一步挖掘后,我们发现了更多本质性的相似。

  历史机遇的重叠

  跟谁学成立于2014年6月,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两家公司最重要的增长阶段是发生在2017-2018年。这段时间内,跟谁学转型线上大班课,首次实现单月盈利,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并开始筹备上市;拼多多获得腾讯投资和支持,用户数从1亿多暴涨到接近4亿,并成功上市。

  2017-2018年发生的几件事情,使得跟谁学和拼多多的崛起具备了客观条件。

  1. 智能手机的普及

  过去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高速发展,2014-2018的五年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1亿台。而2017-2018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意味着国内市场已趋近于饱和,三线以下城市的普及基本完成,据统计,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维持在70%左右。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中国广大用户跳过PC互联网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2.4G和宽带的下沉

  2017-2018两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新增1.73亿,占总数的20%,3G/4G基站新增84万个,占总基站数的13%。考虑到地区和资源分配的先后区别,一二线等核心城区早已普及4G和互联网宽带,这些新增的互联网宽带端口接入和移动基站,必然绝大多数是在三四线以及偏远地区。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三四线及偏远地区的互联网宽带接入,多数并不是为了用电脑,而是手机套餐绑定宽带,最终方便给手机开无线信号。

  智能手机普及后,网络和流量的应用,才真正带来移动互联网在下沉地区的发展。

  

  数据来源:工信部2018年通信业统计公报

  3.移动支付的普及

  2014 年到2016 年,微信支付凭借“春节红包大战”迅速发展,同时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竞争,快速将移动支付普及到线上线下的日常生活中,中国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从2014年的2.17亿增长到2018年的5.83亿,复合年增长率为28%,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比例提升至71.4%,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为67.2%。

  另一方面,在所有网民中,月收入为1-3000元的占比达48.20%,低消费水平的网民占比较高,2015-2018年,这一人群的占比由53.70%下降至48.20%,平均每年下降1.83%,下沉网民的收入在持续提升。

  移动支付普及的更大的意义是,释放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力。

  

   4.微信社群营销的红利

  在微商、自媒体等的助推下, 2017-2018年以微信为载体的社群营销开始盛行。社群营销的核心在于,用户由被动接受广告变为主动传播,同时朋友圈社交的属性让广告能在同一圈层迅速传播,广告触达的都是精准用户,比传统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广告效率高很多,极适合做裂变和低成本的用户扩张,自然也大幅节省了获客成本。

  2019 年10 月,微信发布《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开始收紧对电商等外部链接的管理,诱导分享、诱导关注、游戏测试、欺诈谣言等方式被明确禁止,原先粗放式的社群营销红利结束。

  智能手机、4G和宽带、移动支付三者的下沉,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电商、在线教育等行业进入下沉市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实际上直到2017-2018年,下沉市场才真正打开。

  这一时点,跟谁学刚好进入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巨头有同样的起点,甚至更早押注赛道,又有前期O2O大战积累下来的大量名师资源和来自百度的科技人才团队,简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惊人一致的策略

  现在,假设我们根据以上的移动互联网、中下层消费力提升的机遇,去设计商业模式,合理的路径可能会是这样:

  首先,定位下沉用户的新兴市场,避开巨头竞争圈,行业最好选大消费;然后,下沉市场的价格敏感度高,必须以性价比取胜;再者,公司若想突破收入的增长,就得靠规模,而规模来自于三个变量:新增用户、复购和客单价。

  那么,跟谁学和拼多多怎么做的呢?——在同样的历史机遇下,他们在不同行业选择了同样的策略:下沉市场、低价、社群营销。

  1.下沉市场

  拼多多选择了被淘宝和京东抛弃的长尾商户和忽视的“五环外”下沉用户。

  跟谁学超过80%的学生来自于低线城市,且渗透率更高,主要用户集中在广东、山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由于好未来和新东方的主营收入来自于线下课,双方实际拓展业务的城市很有限,这也是行业集中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截止2019财年,好未来仅在56个城市有676家校区,而新东方仅在83个城市有1233家校区,在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好未来和新东方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这对跟谁学的崛起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定位下沉市场是两者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特征,其他的很多策略都是基于这一特征展开的。

  比如名师。对中国家庭而言,对教育的执着和付出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特别是下沉市场的家庭,他们也希望能得到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但师资和资源的稀缺,决定了这一需求是无法通过线下解决的,线上是唯一的途径。而最简单、最直接的吸引下沉教育市场用户的方式,是名师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跟谁学仅招聘5%头部名师,平均教学经验11年,主讲教师人数小于200人,名师课程同时在线人数超2000人,K12课程平均在线人数已经从2017年的400人/课,提升到2019年Q3的1400人/课。那如何保障名师能留下来呢?答案呼之欲出——高薪。2018年,跟谁学教职工平均年薪22万,剔除辅导教师后教师的平均薪酬会更高,主讲教师中位数达到90万元,平均数30-40万元,据了解头部名师的年薪近1000万。名师也是续班率的重要保障,跟谁学的续班率平均高达70%。

  2.低价

  消费者对“省钱”是有共同需求的,比“低价”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符合特定消费群体的价格”。当淘宝、京东、严选开始打造品质生活的时候,已经不经意抛弃了下沉市场,拼多多以低价包邮的形式,满足了下沉市场的庞大需求。

  在线教育行业的低价是相对于线下教育而言的,跟谁学线上课程的价格是线下的1/3到1/2,小学一个课时约40多元,而同等的线下课程大概是150元,再加上有名师加持,家长的选择不言而喻。教育培训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购买的服务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家长对教培机构的选择会慎之又慎,不像电商行业,买到低价劣质品,最多下次不买了也不会有多大损失。所以一味低价的策略并不会凑效,在同类中的定价最好稍微高一点点,这样的定价也能配得上名师。跟谁学正是这么做的,旗下两大品牌“跟谁学”和“高途课堂”的客单价都略高于同行,单小时课程价格平均为50-95元,行业平均单小时课程价格在30-45元。

  在低价引流之后,下一步的策略必然是逐渐提高客单价。拼多多2017年客单价为33元,2018年客单价同比增长30.6%至43元,公司2019上半年客单价已突破50元。跟谁学的付费课程平均收费从2018Q2的1100元提升至2019Q2的1500元。虽然客单价还是很低,但学生规模大,一节课按50元、1400学生计算就是7万元收入,而这只需要1个主讲教师和大约5名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同时为约270名学生服务,负责解决学生和家长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问题)。假设线下课程客单价是跟谁学的3倍150元,达到同等收入则需要467名学生,新东方K12优能中学的线下班分25人/班和15人/班,按行业平均最多的25人/班计算,需要19个班,对应19个主讲教师。跟谁学的规模优势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3.社群营销

  拼多多的“拼单”将社群裂变的低成本获客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拼多多正式上线后在微信平台上长期以轻量型的H5、小程序、公众号形式存在,相比传统的APP 引流,更能够广泛吸纳用户消费,充分利用微信的社交流量资源,带动活跃用户高速增长。

  跟谁学不为人注意的正是其极强的社群营销能力。当同行们都在线上线下进行大手笔的广告招生,跟谁学已经在摸索低成本的微信流量运营。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跟谁学上市之前只融资一次5000万美元,2015年的O2O大战中已经烧得差不多,和竞争对手拼广告只会让现金流更快枯竭。跟谁学在O2O时期就开始探索微信流量变现,为内部近百个微信公众号提供拉新、互动等技术支持,恰逢2017-2018年的微信社群营销红利,赶上了顺风车。目前跟谁学旗下有97个认证公众号,活跃粉丝近千万,套路也不复杂:以社会热点撰文引发阅读和转发(多篇10万+文章),推销免费课程,进入分组的微信群学习,邀请进入名师直播课,完成付费。

  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效果很好,早几年很少有人意识到微信生态能带来如此大的流量变现,甚至现在也没有足够重视,其他几家有足够的资金去主流平台投放广告,或是有自己的流量池,路径依赖也是阻碍探索新生事物的原因。获客成本低是跟谁学能够弯道超车的关键因素。最新的2019年第三季度报告中,跟谁学的平均获客成本为545元,而行业平均水平在千元以上,其他在线教育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居高不下的获客成本。

  回过头来,我们总结跟谁学和拼多多,都是在历史机遇重叠的情况下,果断抓住了机会,似乎有更多运气的成分。但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陈向东在创立跟谁学之前,已经在新东方工作15年,从基层老师一直做到集团执行总裁;黄铮更是少年得志,读书期间就得到丁磊、段永平等大佬的赏识和栽培,第一份工作在谷歌,2007年离职创业。他们在创业之前,就已经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眼界和经验。

  机遇,只是对长久努力和坚持的奖赏。

  社会分层再思考

  2019年至今的经济动荡和一个个黑天鹅,让我们都觉得互联网黄金十年已经结束,新科技引领经济似乎遥遥无期。但情况并没有那么差,只是以前容易赚钱的时代结束了。我们正在经历从投资、出口型经济到消费型经济的转型,经济换挡的时候难免有阵痛。

  在跟谁学和拼多多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分层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会。社会分层带来的是消费力的分层,高收入家庭需要精神消费的升级,中低收入家庭还需要物质消费的升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达到,现在需要关注的是规模庞大的另一部分人的需求,这是现实的社会现象,也是最大的商业机会所在,而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在解决社会问题。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

  跟谁学和拼多多的崛起,都是基于庞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消费力的提升,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中低收入的家庭渴望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也需要符合他们消费能力的高性价比产品。跟谁学和拼多多只是抓住了一个细分领域的机会,在教育、电商之外,还有更多的机会,等待有心人去发掘。

  很重要的一点是,消费力的分层并不等于地域的分层,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我们并不会因为生活在一线城市,就是高消费者,同样,三四线城市的高收入家庭也很多。不同消费力的家庭已经在地域上混合,这才是正常社会的形态。我们需要做的,是怎样识别和聚集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并将产品和服务送达。目前来看,微信的社群和圈层特点、以抖音为代表的网红经济,都恰好扮演了圈层筛选的角色,微信和抖音的体系必将会孵化出更多的商业形态,过去是,未来也会是。

  社会分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开通了消费经济的高速公路,很多人还在以前的“捷径”上拉着破车。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该沉没的应当被埋葬,新生者才能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