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科技的介入给“推动教育进步”带来三方面的突破。

好未来CTO黄琰:教育正成为科技人才高地

2019-12-19 17:58:47发布        作者:张以  

多知网12月19日消息,近日,由iTechClub教育专委会主办的首届CETC中国教育科技大会在北京举行。

这场以“新知,启明”为主题的年终大会技术氛围浓郁,定位于聚焦前沿科技融合创新教育,汇聚了百余家国内主流互联网教育机构、70余位知名教育行业技术领军人物,共同探讨中国教育科技未来的新思考、新技术、新模式、新机会,以前沿科技对教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效能,启示教育科技新征程的发展之路。

好未来集团CTO兼开放平台事业部总裁黄琰分享对科技教育的思考

 

作为教育专委会特邀的科技教育CTO/CIO代表,黄琰以一个探索者的视角,分享其关于“科技与教育结合的一些思考”,从科技对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与突破谈起,结合技术伦理的讨论,坚定把握教育的本质,并邀请更多的技术人加入教育行业,在智能教育时间窗口的红利中,为中国教育贡献力量。

 

核心观点:

1、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中提到“一切科技都是人的延伸”,我认为“AI也是”。在这个前提下看“科技推动教育进步”,它的全称应该是“科技帮助人推动教育进步”,或者说“人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

2、科技的介入给“推动教育进步”带来三方面的突破:一是教育公平;二是科学减负;三是因材施教。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融入让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征程,当下教育面临的痛点都是教育科技创业的机会。

3、每一次技术浪潮实际上都带来了技术伦理的新一轮小高潮,教育科技的发展也不例外。在争论与担忧的背后是,传统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碰撞。但科技加速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开始了就会一直向前。现代教育某种意义上是去神秘主义的,从经验到科学,在教育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做教育与学习的解耦合,在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

4、教育正在成为人才高地,主要有四点:一是产业互联网发展,教育是产业互联网的明星产业之一;二是人才涌入,最近三五年内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教育科技公司;三是巨头进入,互联网巨头的进入让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也让这个行业的人才密度更高;四是时间窗口,从现在开始的未来3-5年,是智能教育最好的时代,之后科技教育将成为基础设施。

以下是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受到大会组委会委托,让我作为行业CTO代表之一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交流和分享。我今天的分享主题叫做《科技与教育结合的一些思考》。

一、科技真能推动教育进步吗?

在近10年的科技出现之前,是谁、是什么在推动教育进步?我们在讲科技推动教育进步的时候,我们先看看科技是什么。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中提到 “一切科技都是人的延伸”,我加了一句话,“AI也是”。所以当我们再来看科技推动教育进步,这似乎是一句缩写,它的全称应该是科技帮助人推动教育进步,或者说“人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

这5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话题,既然之前没有科技,人也在推动教育进步,那么科技的介入推动了哪些更好的进步?科技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我想从教育宏观的视角来看这个话题,我认为科技的介入至少在三个方面带来了可观的变化和突破:

一、教育公平

在科技和教育融合之前,人们对教育公平大多数依赖于“希望工程”。我们鼓励中、青年老师去中国的偏远山区支教。但也存在两个状况,支教好像不能太长久、不能太大规模。所以虽然我们鼓励、欣赏、赞许那些支教的老师们,可是我们很难把解决教育公平全部寄托在支教这件事情上。

其次,中国的现状是,好的老师、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然而有了在线教师、双师课堂和AI课之后,我们有机会把这些教育资源输送给中国三、四、五线,甚至更多偏远山区。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变化。

二、教育减负

最近两年一直在谈减负,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是负担,是什么真正让学生感到了负担?”我们认为这需要科技介入,需要借助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一些课程的难度对于一些学生已经是很大的负担了,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是他们的学习舒适区。所以,当我们在倡导减负的时候,不应该简单地一刀切。而科学的介入,可以让我们真正地理解,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的负担和产生负担最底层的逻辑。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减负。减负的科学化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红利。

三是因材施教。

这是更大的一个范畴,即使是相同的学习目标,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路径、最适合的教学方法都不一样。因材施教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过,在科技介入之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受到因材施教的对待非常难。在以前,这似乎只是大师们跟几个弟子的专利。科技的介入,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尊重、被“区别”地看待、被真正地赋予适合他的学习。

因材施教更多的是让每一个孩子跟自己比,知道自己哪些能力有提升,哪些能力的提升比较快。只有当每一个孩子跟自己比的时候,因材施教的底层逻辑才会形成,这就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我们的观点是:科技的融入延展了推动教育进步的宽度。

有人把2009年视为中国教育科技融入的元年,我们假设如果没有现在的科技教育会发生什么?2009年那个时候粉笔和黑板是所有学校的主流形态,PPT已经开始进入少部分大学的课堂。那一年学而思网校已成立,在成立的时候不像现在,有大家看到的在线(教育)、双师(课堂)等。那个时候每个家长要填一个汇款单寄给我们。同样那时候没有直播,我们把课堂录入到光盘里面,再寄给他。10年以后的现在,大家看到行业里面有了很多类似于网校的产品。

从2009年到现在,这10年发生了什么?2010年6月iPhone 4在美国发布,那时候iPhone上还没有微信,微信是2011年1月份诞生的,到2013年移动支付才开始普及。这10年中国家庭接入带宽也变化飞速,2009年平均接入带宽大概在1M,到2019年北京地区带宽接入平均值超过了100M,这还不算现在正在试点的5G。这10年,大家看视频的清晰度,从480p、720p、1080p,一直到4K,清晰度伴随带宽一起“成长”。

当然还有人工智能算法的演化、计算机算力的大幅度提升,这些科技的提升让我们看到一个事情,就是即使这些科技不懂得教育,它们就已经在自己的轨道上轰轰烈烈地往前推进了。 

再说全球范围内的两个政府文件,2010年美国发了一个名为“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的白皮书,指导未来十年的教育;两年后,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可以说在当时,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开始关注信息化技术和教育的结合。政策的指引和技术的烘托,让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成为必然。

当下教育面临的痛点都是教育科技创业的机会。很多人说现在在线教育很火了,还有机会创业吗?答案是肯定的,机会非常多。我们看看现在老师教书的过程、孩子学习的过程,每一个教育真实的困难和痛点就是一批创业的机会。科技的融入让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征程。

 

二、传统教育对科技教育的不同观点

每一次技术浪潮实际上都带来了技术伦理的新一轮小高潮,教育科技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传统教育的拥趸者会说,我们要谨慎科技与教育结合让教育脱离了本质。还有人提出,我们要警惕机器会代替老师,机器老师教出的学生没有情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担忧?本质上,现代教育某种意义上是去神秘主义的,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教好学生,但是他很难把自己的经验传授出去。现代教育就是要解构大师是如何成为大师的,学霸是如何成为学霸的,如哪些学霸特质,你也可以学习,哪些真是他的天赋很难简单复制。

我们在现代教育的过程当中基于这些方式做了很多教育的解耦合,如拆分教和育、学和习,还有上课和批改作业、批改作业和答疑等。而每一个教育过程一旦被解耦合,便具备两个好处:一是更透明,让人看清楚这个环节做得好不好,这个机构做得好不好,学校做得好不好;二是当整个社会的分工更细后,每一个环节都会在自己的赛道上更清晰、更快地往前迭代。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好的大师,但是仍然不够多。很多人其实享受不到大师的服务。后来有一个同事跟我开了个脑洞,假设一个好的BD拿着现代的教育科技穿越到孔夫子面前,说,“我有一份21世纪的教育科技给你用,他会开心还是会崩溃?”我想,他开始会很惊奇,接下来会惊讶,之后会惊喜。如果孔老夫子在那个时候就能够开在线双师课的话,他的学生数不仅仅是72门徒、3600弟子,可能会指数级增加。如果有了AI课的制作引擎,孔子可以把《论语》做成AI课,让他的72门徒当助教,把AI课送到各个国家的国君那里。这样孔子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研究,有可能迭代出《论语》2.0、《论语》Plus等等。在这些著作的影响下,那个时代极有可能产生更多和《论语》等量级的作品产生。

不光是教育,技术加速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开始了就会一直向前。有一个行业从业者发现,在技术进校园的时候,学生和老师对机器判卷出错的容忍度要远低于真人老师。其实机器在很多领域的判卷率和批改率已经超过了人工,而且随着判卷数量的累积,会越来越准确。

科技与教育也会面对挑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尤其是新兴科技和教育的结合。我认为要多一些包容,让它们能够在阳光下生长。我认为,伦理的本质就是让科技向善。有那么多伦理话题一路提醒,教育科技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可能把科技去掉,回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当中解决的,只能通过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去解决当前还不够完美、不够完善的事情。

 

三、走进科技教育,技术人值不值得?

对于工程师而言,这个阶段再走进教育科技,时间晚不晚?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想跟大家交流和分享以下四点:

一、产业互联网

其实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上半场已经结束了,下半场产业互联网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下半场所有的产业里面,教育大概是最具明星相的产业之一了。2018年底,我们看到各类学生人数已经超过2.76亿,到2020年教育市场规模预计3.3万亿。在这个领域,创业不是问题,更不要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给人希望的职业。

二、人才涌入

5年前,一个工程师背景的学生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主动选择教育的很少。可是最近三五年内,各家教育科技公司都把工程师的校招提上了日程,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教育科技公司。我想这个趋势会愈演愈烈。5年前,如果你有幸提早一点加入到教育科技行业,放眼一看,左右没人。今天在座的各位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实证,这是5年前不可能达成的事情。有越来越多以前在传统互联网巨头里工作的人才涌入到教育科技领域。

三、巨头进入

在10年前,做教育科技的人几乎都是最开始做教育的企业,一些学者坐在一起谈创新、谈未来的竞争力。5年前,有一些互联网人说我要创业,要从互联网到教育创业,因为看到了互联网教育新的机会。到现在,一些行业巨头,包括腾讯、阿里、头条、美团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专属事业部。还有纯做技术的公司,如商汤、讯飞也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业务单元。巨头的进入让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让这个行业人才的密度更加高。

四、时间窗口

现在智能教育的时间窗口刚刚打开,但这不意味着,时间窗口会无限延期。今年10月,在科技部发布的《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中,提到AI+教育的窗口,从知识图谱、认知计算到自然语言处理、虚拟现实等领域,在未来的2-5年内,哪些技术在教育里可以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里面提到两个趋势,一是AI技术在教育中的领域应用已经超过了通用领域,甚至有些AI技术在教育的落地更加快。从创业视角来讲,2013年是教育科技元年,2016年有一个小高潮。2019年的今天,甚至未来的3-5年,是教育科技发展的最好时代,会有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本、更多的学者进来。

二是以前只有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才有做教育科技研究的,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双一流大学都有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专业。在美国,教育和科技的相关专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有更多这方面的教授被大家关注,他们甚至到中国来工作。之所以说时间窗口不是无限的,是因为创新力的牵引。AI未来也会像互联网一样,变成教育科技的基础设施。智能教育在未来3-5年内会高速发展,2025年左右会基本成熟。所以我想从现在这个时间点到2025年,是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

最后,非常期待在座的各位能够跟我们一起抓住这一轮时间的红利,贡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为中国教育多做一些贡献。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