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学校不仅内部需要走班选科、生涯规划等,还要面临来自社会、家长等外部的压力。

一线校长眼中,新高考给中学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2018-12-19 14:20:4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Ruby  

  多知网12月19日消息,近日,新高考中学校长高峰论坛在京举办。会上,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立勋和分别来自浙江、北京、江苏和山东的四位校长,就“新高考对中学的挑战和机遇”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

   在一线校长眼中,新高考与传统高考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不仅内部需要走班选科、生涯规划等,还要面临来自社会、家长等外部的压力。但与此同时,新高考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学校如果能够抓住新高考的机遇,就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论坛现场)

  以下为论坛实录,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主持人:

  李立勋 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论坛嘉宾:

  沈忠杰 浙江海宁高中校长

  张丕学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副校长

  尤为军 江苏盐城一中副校长

  孙东起 山东省莱阳九中校长

  李立勋:新高考和传统的高考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沈忠杰:浙江实施新高考已经四年多了,这四年多的经历让我们感觉到,新老高考对比,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四年里,教育理念在普通高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整齐划一,到现在提倡个的发展。浙江这几年通过调研发现,9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赞同自主选择课程,也有85%左右的学生喜欢走班选课,选择两次考试。

  第二个变化,从学生的学习来看,原来的指令性转变成了现在有选择的学习。这一轮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有选择性,从目前已经推进新高考的试点来看,浙江的选择性是放到了最大。学生的科目可以选择,考试时机也可以选择,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性,在这几年的新高考改革当中,我们就必然产生了一生一表,赋分制度,选课,生涯规划一系列的变化

  第三个变化,学校的办学从原来千校一律到现在有个性的发展,对普通高中来说也是新的洗盘,很多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升学质量非常高的学校,可能没有踏准节奏,在短短这两届的新高考当中就沉沦了。有一批有学科专长有特色的学校脱颖而出。

  第四个变化,高校招生模式的变化,原来是唯分数论,以高考招生为主,我们是几种模式并行,传统的模式录取越来越少,其他两种录取比例人数也就逐年增长,主要是这四大方面的变化。

  张丕学:北京现在的高二年级是第一届参加新高考的学生。我们这两年的感受有几点,从学校层面来说,这个变化首先是外形层面,走班代替过去的行政班。在内涵上其实是,育人理念的变化。高考改革实质是通过高考形式的改革,倒逼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要贯彻落实三点,一个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我们如何培养人。我们在这一个点上最终要落实三个点,其中最重要的在哪方面呢?在教师方面。教师要落实最终在课堂,我们必须要通过课堂去渗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关注核心素质这是我们学校最大的变化。

  第二,从教师的层面来说,人人都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老师,我们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人人都有。这样一来每一个老师都从过去相对单一的教育者变成了导师。

  第三,从学生层面来说,学校要引导学生从高一开始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特长,善于规划。

  第四,从家长层面来说,做高考改革政策的学习者和了解者,不能是完全靠学校照搬,这是过去的情况,家长要做好学生人生的参谋,了解未来的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关联。尤其是自主招生,这一块对于学校、学生、还有家长来说都是很陌生的,怎样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特长,并进行更好的规划,这是家长最应该改变的。

  尤为军:江苏新高考方案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所以江苏的变化好像不大,但是我们省委省政府对新高考高度重视。但是我们从上海、浙江,多次去学习、去交流,江苏的高中都在拥抱新高考,积极应对新高考。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变化可能是人的观念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至于其他的硬件建设,我们都能够做得到。

  孙东起:山东省莱阳九中是一个县域的农村学校,也是一个重点学校。自从浙江、上海开始高考改革,我们学校就对新高考改革高度关注。我们认为是新的高考与以往传统高考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唤醒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进行特色化的教育。所以这几年来我们学校也尝试着改变。比如说我们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小组合作学习,数字化教育实验班,和农业大学合作开发创课实验室课程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的高考改革。

  李立勋:习总书记说过我们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的一个顽疾,从根本上解决选拔的指挥棒的问题,也是我们新高考改革的目标要实现分级考试,多元录取,真正实现从选分对选人的区别。愿景是非常美好的,在实施中也有很多的波折,各位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沈忠杰:新高考改革以来,县域高中面临的高考压力很大。浙江开始三位一体招生,知名高校在浙江录取的模型发生了变化。浙江2014年进入新课改,全国的知名高校在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比例扩大是在2015年。2014年时,九所高水平学校在浙江招生比例中裸分还占到95%,到了2015年突然就降到35%,2018年更是降到10%以内。这主要是跟赋分值有关。在这样的选拔方式下,浙江这两年就产生了超级中学,挤压了一大批县高中。

  高考时清华北大在浙江招生是300名上下,新高考后从300扩大到350。同时,我们的新高中从原来的90多所下降了40多所,普通的高中产生清华北大越来越难。我们县市区的主要领导一直盯着清华北大。政府的眼光聚焦跟县市区的学校所完成的任务差距很大,学校感觉到非常有压力。

  在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围绕上级的要求做一些精准的培养。目前,我们学校实施了英才计划,最终目的就是防止优秀学生外跑,把优秀学生集中到自己的学校里。同时,学校还在研究普考教学,让学生先学普高的内容,然后把竞赛做起来。这应该是改革两三年以来我们县市区的高中普遍面临的现状。

  张丕学:说到挑战,第一个是上级政府部门怎么评价这个学校。第二个是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近几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在努力,转变对学校唯一升学的评价方式。北京近几年是不允许宣传高考成绩的,这是政府或者是上级对于改变评价方式的一个得力的措施。此外,过去评价只关注终点,看看某某学校考上多少北大清华,考上多少一本,只看终点。现在逐渐改变成从起点上看终点,要看学校的发展状况,学校的入口,综合怎么样,根据入口看你的出口,这是北京做的比较好的一点。

  但是在新高考推进的过程当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说分类考试,多元评价,多元录取这个推行的力度,透明度,公正度每个学校都不一样,需要整合大量信息。 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家长和学生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第二,怎样让孩子真正的有精力在学校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按照学校的要求发展,这是一个关键的点,也是很大的挑战。

  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体系。

  李立勋:新高考带来了哪些机会?

  尤为军:新高考首先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对于我们江苏,一方面是引进的,这次教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学校对学生教育这一块有很多很多的活动,比如说游学旅行、远足拉力等等。学校的要求就是让我们学生在学校遇到最好的自己。

  我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立德树人能够在课堂中落实,我们始终认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我认为是我们学校最大的挑战。

  江苏可能和其他省份还不一样,江苏的高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航空母舰,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基本上都有上千人,要选课分班,学校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师资配备,有很大的不足,经常可能会出现有的老师很富裕,有的老师很不足的情况。

  对于新高考,我们认为机遇是大于挑战的。为了抓住新高考这个机遇,其实新高考也是一个洗牌,如果谁能拥抱新高考,谁能抓住新高考这个机遇,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于生涯规划,我们在三年前就沟通生涯规划的课程,我们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做了千人协议,我们还和清华联系,建立了空中机器人,希望能够在这一块有所突破。此外,我们还加入了双高联盟,双高是高中和高校,我们想法设法尽可能的抓住机遇争取在新高考赢得先机。

  孙东起:要说新高考给我们学校带来的机遇,我们从去年正式成立了关于奥赛和自主招生的培养计划,北京爱培优给我们提供了课堂,也为我们应对新高考的自主选拔提供了机遇。

  李立勋:请各位校长畅想一下10年之后,高考形势可能会是怎么样的?

  孙东起:我们的挑战有一个是来自于家庭的挑战。农村的家长,只想着孩子考取大学就行了。还有一个挑战是来自于上级政府的挑战,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一台教学一体机几个月都审批不下来。所以如果国家能痛下决心取消高考,让我们的学生向他向往的高校提申请,高校来进行考察,然后决定录取不录取,这样我认为我们的高中学校全体老师领导会比较轻松,可以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尤为军:我希望全社会都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这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张丕学:我希望未来我们作为中学,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安心、尽心,回归到教育的本身上来。

  沈忠杰:我们也思考过我们理想中的高考,我们提出选拔性的高考是符合未来方向的,也希望未来的改革不是往后推,不是变成其他的省份3+2+1,或者是3+1+2,是3+选择。这是第一个愿望。

  第二,高校的招生能够更加多元,普高的记录能在高考中发挥作用。

  第三,我们普通高中办学生态通过几年的磨炼,能更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我们教育生态要变得更好,不会因为一些名校掠夺人才,破坏一个省,一个地区的教育平衡生态,这是我希望未来出现的状态。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